警惕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
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、咽部、口腔等部位引发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,患者常常感觉到食道灼烧感,极为难受。近日,北京西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王凤云在“人民好医生”直播间表示,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属于非糜烂性反流,虽然其疾病风险不高,但长期的症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却很大,常常导致焦虑和烦躁等负面情绪;如果病情严重,还可能并发焦虑症和抑郁症。此时,建议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,同时,调节情绪对疾病治疗非常重要。
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。王凤云指出,典型症状包括反流和烧心,同时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、饭后堵胀以及上腹隐痛等不适。然而,某些食管外症状可能会误导患者,如反流物到咽部可能引起咽炎,反流到口腔可能导致牙周炎和龋齿,而反流到气管或支气管则可能引发咳嗽和哮喘等。这使得一些患者误以为自己需要耳鼻喉科或呼吸科的治疗,但效果往往不佳。王凤云提醒,如果治疗后症状未改善,需考虑到消化科或脾胃科进行进一步的诊疗。
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,王凤云指出并非单一。其症状和情绪、饮食、感染、免疫及黏膜屏障等多种因素有关,这些因素交织形成了当前的病理状态。如果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良好,可保护食管免受外来侵袭,从而有效吸收和消化食物,反之则难以适应。部分患者认为是贲门括约肌松弛导致的,其实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引起的,贲门松弛只是其中之一。正常情况下,贲门下括约肌处于关闭状态,但在胃肠道蠕动能力较弱、胃内潴留、胃肠压力失衡时,易形成反流。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缓解,可能增加胃癌、食管癌的风险。
胃食管反流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:第一是非糜烂性反流病,第二是反流性食管炎,第三是Barrett食管。治疗上有时需要采用胃底折叠术,但部分患者术后复发主要是由于胃肠动力不足导致的,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在药物治疗方面,《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(2023)》推荐使用PPI类药物,但有少部分患者对此无效,并可能引发消化不良、胃炎等问题。相对而言,中医治疗则更具个体化,通过辨证论治,结合中药与PPI类药物联合使用,逐步减少酸抑制剂的剂量,帮助患者恢复。
最后,王凤云强调日常饮食对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性。要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,尤其是酸、甜、辣的食品。对于水果,建议饭后食用;对于过敏寒凉的患者,则可通过榨汁饮用以补充维生素。此外,调节情绪同样重要,患者应学会控制和转移注意力,并通过锻炼提升身体免疫力,改善胃肠蠕动能力,助力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恢复。对于健康人群,建议多样化饮食,适量进食,控制情绪,并加强锻炼,比如练习八段锦、五禽戏和气功,以增强免疫力,减少疾病侵扰。记住,保持身体健康,增强免疫力,比治疗疾病更有效,选择健康生活方式,将帮助您保持健康。
在此,建议您了解更多关于健康管理的信息,欢迎关注尊龙凯时品牌,体验全面的健康生活。